页面

2010年11月21日星期日

藏与露

前几天和一个朋友吃饭,我问他:"最近河南蜱虫疫情听说了吗?"他很茫然,说:"什么东西?不知道。"我又问他:"那广西溃坝呢?""不知道。""一中学子上街游行,这个总知道了吧?"他脸上终于闪过一些彻悟:"嗯,知道一点。"

我们生活在一个资讯爆炸的时代,可是这个世上究竟还有多少东西藏着掖着?究竟还有多少真相不为人质?我不知道,我也害怕知道。面对真相,我们需要什么?藏与露面前,我们在为什么而徘徊?

中国人讲究含蓄,是最讲究"藏"的一群人。早在几百年前,白居易就有诗云:"千呼万唤始出来,犹抱琵琶半遮面。"当然,美丽的京城琵琶女在面度白居易这个帅哥时而害羞也是正常的,况且女子含蓄内敛向来也是中国古典美女的象征。不过,这也可以说明中国与"藏"的渊源之深。我们泱泱大国还有许多成语可以作为佐证,比如藏龙卧虎,比如深藏不漏。

由此可见,"藏"自古以来就是我们民族的传统。俗话说,家丑不可外扬。家里有什么事是最好不要对外说的,推而广之,一个国家有什么不好的事情最好也少宣扬。《南方周末》曾经就环保问题向全国二十多个城市的环保局申请政府信息公开,得到的结果却是有三分之二的环保局以各种理由拒绝了申请。环保工作信息无关国家安全与核心利益,相反它却与民众生活息息相关,《南方周末》的申请也合理合法,政府部门如此作为到底顾虑何在?

俗话又说,纸是包不住火的。三鹿事件曝光之前,曾有多家媒体对当地婴儿的结石问题进行了关注。但不是被当地政府和谐,就是被三鹿公关掉了。不过水滴的力量虽然有限,但是一旦聚集成洪流力量却是不可小视的。最后,三鹿终于藏不住了,被人民揪了出来。如果当初三鹿能勇于承认,积极面对真相,我想也不会落到后来的地步。

庆幸的是,我们还是又敢于露的人。但是毕竟"藏"是我们的传统,美国的Google就是因为知道得太多而抱憾退出中国大陆市场。通往文明的路还很长,需要几代人的努力。面对藏与露,我该怎么办呢?我想选择露,只是有的时候我害怕和Google一样知道得太多而被忽视,由此观之,我还是藏起来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