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中精神的核心,我觉得就是四个字,爱国,责任。”
赵雅茜坐在沙发上,看了看窗外他热爱的这个校园,不假思索的坚定地说出这句话。
今年是五十八岁的赵雅茜任长沙市一中校长的第九个年头,他的办公室位于四楼靠西的一端,从办公室的窗户向外望去,就是学校的体育场。在采访的过程中,适逢学校的田径运动会,赵雅茜不时往窗外看看,此时的他,或许也如体育场上他的学生一样,意气风发,蓬勃自信。
赵雅茜是十足的一中人,他的中学时代,便是在长沙市一中度过的。从1971年参加工作,到现在已经有四十一年了,四十多年,从学生到老师,再从老师到校长,他的眼里,见过了太多学生的欣喜与失落,也见证了这个国家教育事业发展的点点滴滴。
2003年,赵雅茜开始担任长沙市一中校长,而此时的他脸上见不到一丝喜悦和轻松。那时的长沙城里,流传着这样的话:一中是天堂。学校很多方面并没有很大的亮点,甚至有些家长都不愿意送孩子去一中上学。与此同时,城中的另外三所省重点中学却异军突起,给长沙一中,给这位新上任的这位校长不小的压力。
于是他开始和学校一班人埋头练内功抓质量,学校终于才有些起色。一个暑假,他的主要任务就是“想”,就是“思”,组织全校教师“总结反思”,优势在哪儿?差距何在?年级组长、学科组长、中层干部几十个人,“总结分析反思”了四个来回,“喜中有忧”,每次“反思”他都参加,每次都要重复这样一句话,他说,升学率较高是实,但要让学生全面发展还得努力。他确立了这样的一个工作重点,那就是狠抓师德建设,要用“爱和责任办教育”。
此后的长沙市一中的教育教学,便开始更加注重学生个体的发展,更加关注人的价值和特点,这种理念,或许并不能在提高升学率上立竿见影,然而正如赵雅茜经常在广播讲话里所说的,不计一时一势之得失,要为学生的终生发展奠定基础。有一年的校运动会,一位学生竟在教学楼上打出了“学校无权检阅学生”的横幅,这在常人开来非常出格的行为,或许正是这种尊重个人价值的教育理念所带来的特色。
二零一零年,中日在钓鱼岛海域发生了撞船事件,一时间,全社会群情激奋。而正是在这时,一中的学子们组织了一场在旁人看来有些“敏感”的游行。当样范记者想听听他关于爱国游行的看法时,赵雅茜的脸上显出一丝严肃。他打了个比方说,我们到外地饭店吃饭,点菜的时候,作为湖南人,首先选择的一定是带有湘味的菜,为什么呢?因为我们生活在湖南,我们有这样的生活基础和习惯。从这个比方他谈到学生的爱国游行,一定要把国家意识和社会责任作为基础,否则就容易在思想上偏离方向。他强调,爱国游行一定要理性,要遵守法律法规、公共秩序,如果脱离了法律法规、公共秩序,那就是没有国家意识和社会责任的表现。“那就不是爱国,是害国。”赵雅茜斩钉截铁地说道。
在长沙市一中的校史馆里头,有这样一幅对联:一以贯之自强不息,中流砥柱其命维新。这副嵌字联是李肖聃先生于1930年为湖南省立第一中学(长沙市一中前身)所题,它或许叹尽了百年一中的精神。在谈到一中精神的时候,赵雅茜思索了一会儿,然后说,从普遍意义上来讲,我们的学生比较缺乏的是国家意识和社会责任,包括中学生、大学生。他希望通过今年的百年校庆,向学生,向老师,向社会传达这样的精神,那就是,爱国和责任。“一中精神的核心,我觉得就是四个字,爱国,责任。这就是留给我们这一代以及下一代,所一定要传承的精神。”
二十一世纪进入新的十年后,长沙市一中得到了长足的进步和发展。2009年,长沙市一中获得首批北京大学中学校长实名推荐资质;2012年,湖南省高考文理状元均花落长沙市一中。然而谈及这些荣誉,赵雅茜很淡然,他笑着说:“这都是碰中的。”他不喜欢把教育商业化、市场化的行为,更加厌恶炒作教育。他说,教育要实实在在,要真正对人的发展起促进作用。他说他赞成这样一句话:情商高于智商,能力高于分数。“我是快退休的人了,但是我希望,这所学校任何时候,都要为学生的身心发展负责任。”他坐在沙发上,深吸了一口烟,沉重而带有一丝忧虑地说。
每个在长沙市一中读书的学生都知道,每天早晨赵雅茜都会出现在校门口迎接学生。他会主动地和学生打招呼,学生也会亲切地向他问好。他没有别的校长那样威严的架子,他愿意和学生交心地沟通,学生随时可以到他的办公室,聊功课,聊人生理想,甚至也可以给他不喜欢的老师“打小报告”。未来的长沙市一中会朝着什么样的方向发展和努力?赵雅茜这样回答到,第一,就是要以人为本,在全面贯彻落实党和国家教育方针政策这个大前提下,努力培养阳刚男孩、阳光女孩。这个目标不高,但是内涵却很深。赵雅茜接着说:“我们的学生,从这里毕业后才十八岁,你跟他谈很崇高的目标,比如说共产主义理想什么的,这不切合这个年龄阶段的特性。我想的是,要为从长沙市一中毕业的孩子,他们未来的发展打下一个坚实的基础。”而“讲诚信、负责任、有爱心、会学习、懂健身、有情趣”,正是这位校长眼里想要为他的学生们所打下的人生基础。
他接着谈到第二点,他说长沙市一中的学生还应该是身心健康的。他多次强调,心理要健康,要会体贴他人,有团队精神;身体要健康,要有强健的体魄。而每年为北大清华输送多少学生,不是他所追求的东西,他所追求的,是真正能为学生以后发展负责任的东西。“能进北大能进哈佛,只能说明你现阶段的学习能力还不错,但这并不能证明,你这一生就会是幸福的。”赵雅茜意味深长地说道。
采访的最后,样范记者想问一问他对未来高考升学制度的设想和意见,他抬头看了看天花板,然后无奈地笑着对我们说:“这个……很难说。”或许正如赵雅茜办公室墙壁上挂的那副书法“静心”所言,未来的教育者,未来的中国教育,都应该好好静下心来,思考教育的意义,思考每一位学生真真正正的发展到底是什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