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期样范团队内部对第四辑实体化问题和如何推广杂志的问题的讨论非常激烈,分歧也特别大,作此文,希望大家求同存异,保持团结。
2010年,我在微博上看到一本电子杂志,名字叫做《在场》,这是由一群中山大学新闻专业的学生们做的杂志。能够在茫茫的微博信息流中看到这本杂志的原因是因为香港著名记者闾丘露薇转发了《在场》的微博。这是我第一次了解到原来还有电子杂志这种媒体形式,并且政策风险也很小。那个时候微博才刚刚开始流行,它的出现,很大程度上为这些电子杂志的传播提供了便利,让我,以及数百个(这条微博的转发量为400多)像我一样的普通读者阅读到它。
这本杂志给了我很大的启发,当时我正值高三,头脑里充满了对未来的思考以及对社会的疑问。高三的时候我写了不少作文,现在看来可以说是所谓的“愤世嫉俗”文吧,我很想有一个平台能够让一些人了解自己的这些思想。当我看到《在场》时,我的头脑里有了想法,就是也做一份这样的电子杂志。我把这个想法跟我最好的朋友Stone说了,也在人人网上发布了我想做杂志的状态。这条状态有多少人回复呢?一共有两个人回复。我是一个很容易得到满足的人,两个人的回复给了我很大的信心,于是我便联系朋友投稿,学习如何制作,然后样范第一辑就于当年的12月发布了。期间我的朋友Stone为杂志撰写了第一篇文章,也帮助了我很多,我再一次感谢他!
第一期的发行量有多少呢,我的估计是10-20左右,当时我的一个朋友戏谑我说:“这是个什么乱七八糟的东西咯?”我回答说:“你不喜欢别看噻,有人会喜欢。”当时我很开心,我有了那十几个读者,我的所做有人知道了。
到了要做第二期的时候,我在人人网上结识了梁伯钦,他对样范的帮助很大,他有着对一些问题深刻的看法,有着广交朋友的魅力和我所欠缺的交际能力。在他的帮助和建议下,样范第二期的影响比第一期有了很大的提高。同时,我也认识了更多的朋友,他们加入到样范的团队中来,为这份小杂志做出了各种努力。
团队的扩大,不同思维的碰撞产生了大家对样范发展的各种各样的创意和想法,其中的一点就是是否印制实体刊物这个问题。在我阐述对这个问题的看法之前,先来分享两个故事。
中国的互联网界,有着千千万万个网站,在这些网站中,我很喜欢的有两个,一个是豆瓣,另一个是饭否。先来讲讲豆瓣的故事。2005年,在北京的星巴克咖啡馆里头坐着一个学物理专业的青年,他每天坐在咖啡馆里对着面前的笔记本电脑敲着代码,一连三个月,最后捣鼓出一个以他所住过胡同命名的网站取名叫做“豆瓣”,这个人叫做阿北,豆瓣网创始人兼CEO,圈内有名的“慢”青年。豆瓣上线之初,只拥有150多位用户,然而,这个为阅读,旅行、电影爱好者们搭建的一个相对干净,纯粹,良好的互动交流平台在往后几年得到了迅速发展。2005年,中国网民数量突破1亿,这之后中国互联网开始以指数级速度发展,各色网站层出不穷,它们用各种各样眼花缭乱的功能吸引用户和广告主,然而在这种情况下,豆瓣却是不紧不慢。很长一段时间里,豆瓣就是那个样子,阿北只是慢悠悠地完善着网站,但是每一个新的网站功能的出现却都是足够使用户惊喜的。有人曾经问阿北你是如何运营豆瓣的,他回答说,豆瓣最大的运营就是没有运营。豆瓣的“慢”却最终成就了这个全球独一无二的网站,到今年,它的用户数已经超过4000万。
第二个网站是饭否。2007年饭否上线,它是中国第一家微博客网站。2009年上半年,饭否的用户数从年初的30万左右激增到了百万,这期间饭否增加了许多新功能,包括我们现在所熟悉的@功能、热词排行榜等。同年6月2日,惠普成为饭否首个企业付费用户,饭否开始获得第一笔收入。与此同时,陈丹青、艾未未、梁文道、连岳等一批文化名人的加入,都带动了饭否的快速成长。然而就在这个网站小有名气之时,09年7月它却因为监管问题被关停。在关停期间,新浪微博上线,新浪用一贯的名人路线迅速聚集人气,饭否也因此流失和错过了大量用户和发展的黄金期。可是在关停期间一直有一大批饭否用户在等它,直到2010年感恩节夜晚饭否重开,饭否服务器因此被挤爆宕机。很多用户这样解释他爱饭否的原因:清爽的界面、对用户的尊重以及在那里可以真正找到自己的归宿。
样范是一个电子杂志,是新媒体,而我也正是用做互联网产品的思路来做它的,而事实上也应该如此。有一次我在和积木网CTO孙明聊天的时候,谈到未来我可能做的:做一个手机客户端,结合社交、电子商务和O2O,成为一个内容生产和供应方。我举豆瓣和饭否的例子,就是想说,我认为真正的好产品,是应该不断提高用户体验和内容质量,让用户爱上产品的每一个细节。你能说豆瓣和饭否是全世界最好的网站吗?不能。但是在那些爱它的用户眼里,它就是,从这个意义上来说,豆瓣和饭否就是成功的,哪怕它只有十个用户、一百个用户。因此在样范的这个阶段,我想的更多的不是如何去推广它,而是如何去提升阅读体验。第四辑杂志中,相对上一辑,我调整了页面尺寸、文字字号以及减少了字体类型,使它更加适合PC阅读;此外,还优化了页面布局,增加图片以控制阅读节奏,让整份杂志看上去更加友好。这些细节改变,可能读者并不会太注意,但是又何尝不是进步呢,如果能影响一个读者,那么也许就能带来十倍的效应。
为什么我不急于推广?我是一个工科生,更具体地说,我是学机械专业的工科生,做杂志从来就不是我生活和工作的全部,它只是我的生活里的“20%时间”(具体典故请搜索关键词“google的20%时间”)。我也希望我的团队成员,不要把样范当做你们生活的全部,你们有自己的专业,有自己的想法和追求,你们能把你们的“20%时间”奉献给这个小杂志,就是我最大的欣慰。可能有一天,样范一个读者也没有了,但是它成为了我心中最理想的产品,我会说,至少我喜欢。
说了这么多,可能还是没有点到一些核心问题。样范的意义是什么,我想说,如果若干年后,一个像当年的我一样的孩子在网络上下载了一份叫《样范》的杂志,从此他觉得在他的生活中应该多做一些有意义的事情,他开始思考生活和社会的意义,他开始正视理想和人生,那么我想,这就是样范的意义。
十一月十一日
壬辰年九月廿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