页面

2014年1月1日星期三

让公共精神回归社会——2014新年献词

在株洲火车西站的出站口外,有一个公交车站,管理方为了让乘客能够有序排队上车,于是在车站旁建立了一个用铁栏做的迂回排队区。然而现实情况却是每当有车到来时,等车的乘客们却大都不会在排队区排队,而是直接绕过它,一窝蜂直接涌向车门,铁栏做的排队区于是便成了摆设。类似的情景,类似的不文明现象,其实每天都在这个我们身边上演,在新年的第一天里,让我们不妨好好思考与展望,在取得经济建设巨大成就的同时,我们还需要一个怎样的社会,一群怎样的社会成员?

国家的发展,不仅有赖于一个有力的政府,更加有赖于一个健全的社会。而一个社会若要有持续的创造和发展,就需要全体社会成员的共同努力,坚守共同的底线和最基本的价值观。培育和建立现代公民意识,实质上就是要培育社会成员的公共精神,让公共精神回归社会,遍布社会的每一个角落。

公共精神是一种理念,所有的人们,为了共同的利益和目标而走到一起来。由此,衍生出我们社会基本的道德规范和行为准则。公共精神也是一种能力,这种能力帮助我们构建更好的公共生活,让我们得以去探索和实现更美好的伦理规范、政治价值和社会制度。

公共精神的发展过程也是民主政治建设的过程。过去的一年里,因为政府与民众的对立矛盾而产生的社会事件仍然层出不穷,执政者与民众之间的割裂与鸿沟,必将大大削弱公民民主参与能力,造成人们普遍的政治冷漠。公共权力来源于全体社会成员也始终属于全体社会成员,因此建设、发展和改革民主政治,就必须强调公共精神,提倡公民参与。相应的,在积极参与公共生活和政治生活的过程中, 民众懂得了程序民主的意义,学会了协商民主的精髓,体会到公共生活的价值,从而也能推进民主政治的建设。

公共精神的发展应当以尊重和实现个人权利为基石。很长一段时间以来,我们的教育过分强调“集体”而往往忽略“社会”,然而前者讲究的是纪律,后者讲究的却是规则;前者强调服从,而后者强调尊重。学会如何维护自身的权利,应当成为现代公民的社会必修课。唯有明白个人权利之神圣,才会懂得他人的权利同样不可侵犯;唯有人人都能互相尊重他人的个性、习惯和选择,才能真正树立规则意识和社会共识,创造更好的公共生活。

未来的改革与发展,需要一个强大的民间社会作为土壤。而这样一个民间社会,就必须要发展广阔的公共生活,培育具有活力的民间组织,这其中,公共精神是不可或缺的组成元素。二零一四,让公共精神回归社会,照亮你我的梦想和国家的未来。

十二月三十一日

癸巳年十一月廿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