页面

2010年7月28日星期三

欢迎肢解我的文章

标准答案请咨询高考命题专家

绝密★启封并使用完毕前

            

                                             2XXX年普通高等学校招生全国统一考试(湖南卷)

                                                                                        语文

阅读下面的文章,回答问题

                                                                         雨夜

                                                                     

死寂而又恐怖的黑笼罩了整个城市。天空中飘着雨,水珠一点一点懒散地落下。空气里满是水雾,散射着路灯发出的昏暗的黄色的光,叫人看不到世界的尽头。我撑着伞,衣服拉链拉到头,合上帽子,站在路口,凝视一切,却不知何去何从。

             这是一个寂寥的雨夜。我不知道有多少车从我面前经过,有多少人在我身边擦肩错过。我笑不出来,因为我已没了快乐;我哭不出声,因为我早已失去悲哀。我不知道在这路口还要站多久,只是站着,孤独地站着,像一根电线杆一样。依旧是雨夜,满是水气。那随风飘动的的水珠,就像人心,漂浮不定,不知道下一刻又要飘落到谁的身上。有一颗落在了我的额前,我该幸运,伸手去抓它,却又立刻消失得无影无踪,将动未动的双脚只好又归于平静,继续矗立在这雨夜的路口。

            我看着路上的车来来往往。人生就好似这在路上的穿行的车辆,不知道下一秒会不会发生车祸,而留下满世界的悲哀。也不知道下一站将驶向何方,到达何处。理想改了又改,目标变了又变,却始终寻不到心灵的归宿。远处的车辆又开了过来,声音由小及大,然后再变小,最终消失在雨夜里,消失在我的视野里,我得看清楚一点,却始终毫无办法。

            远处传来了脚步声。我循着声音的方向看过去,那是一个中等身材的身影,看不清它的脸。它穿着雨衣,领口竖起来,双手插在两边的口袋里。雨滴飘落到他的衣服上,汇集了便成了一条线流下来,落在地上清脆作响。

             它向我走来,我的内心被恐惧充满。它要做什么呢?也许是个现任,就像楼上的李妈,永远在小区里闲荡,没事便跑到邻居家要几口饭吃;或许又如同赵爷,对于任何事都要平头论足一番,以显示自己的博学;又或许,又或许它是个队员,来盘问我这么晚站在这里干什么,接着便定是被带走。!如果,如果真是这样,那我可就算是完完全全彻彻底底地掠去了自由,连站的自由也被掠得一干二净。

            我该不该逃走?我想。逃走又有什么意义呢?这只会让它离我越来越近,最终是逃不过它的眼睛的。一个从密闭的盒子里好不容易才钻出来的人,是不会有什么好去处,好下场的。自由对于我来说早已就是毫无意义的东西了,它只会在那些优等者身上体现它的价值,而使痛苦者更加痛苦。我倒不如等着它来,那个穿着雨衣,竖着领口的人,干脆让最后一点自由也从我身上离开。

            那个人离我越来越近,然后走到我的面前,然后,然后接着往前走,越走越远,最终消失在雨夜里,消失在我的视野里。没有一句交谈,没有一丝接触,就是这样走开。对,就是这样。

             我心中的那一点希望啊!也随之消散。我以为它会带我走的,我以为它会对我说些什么的,我以为它至少会转过头对我笑一笑的。什么也没有。冷漠与残酷伴着雨一点一滴打在我的脸上。

              好吧,既然它什么也没做,那我也只好作罢。我姑且利用我这仅剩的一点自由,去别处看看吧。

             于是,我扔掉雨伞,然后把两手插在两边口袋里,沿着路,朝着路的尽头,这漫天的雨幕中走去。

1、  下列语句中有错别字的一项是  

A. 死寂而又恐怖的黑笼罩了整个城市。

B. 天空中飘着雨,水珠一点一点懒散地落下。

C. 散射着路灯发出的昏暗的黄色的光,叫人看不到世界的尽头。

D. 这是一个寂廖的雨夜。

2、  下列各句中没有语病的一项是 

A. 有多少车从我面前经过我不知道。

B. 有多少人在我身边擦肩错过。

C. 我哭不出声,因为我早已失去悲哀。

D. 我心中的那一点希望啊!

3、  下列括号内词语使用不恰当的是 

A. 站在路口,(凝视)一切,却不知何去何从。

B. 它向我走来,我的内心被恐惧(充满)。

C. 逃走又有什么(意味)呢?

D. 我看着路上的车(来来往往)。

4、  对词语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 

A. 因为我已没了快乐  快乐:happy

B. 我看着路上的车来来往往  来来往往:不来不往

C. 它向我走来,我的内心被恐惧充满  恐惧:畏惧、害怕

D. 没有一丝接触  接触:接近并发生交往

5、 断句正确的一项是

A. 理想/改了//改目标变了/又变却始终寻不到心灵/的归宿

B. /吧既然它////没做那我也/只好作/

C. 又或许/又或许它是个队员/来盘问我这么晚站在这里干什么/接着便定是被带走

D. 一个从/密闭/的盒子/里好不容易/才钻出来/的人是/不会/有什么好/去处好下场的

6、  将下列句子翻译成古代汉语

(1)     它只会在那些优等者身上体现它的价值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     我姑且利用我这仅剩的一点自由,去别处看看吧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7、  根据文意,对下面句子理解正确的一项是

 “于是,我扔掉雨伞,然后把两手插在两边口袋里,沿着路,朝着路的尽头,这漫天的雨幕中走去。”

A. 作者随便丢雨伞,应当受到城管处罚

B. 把手插在口袋里是因为作者感觉冷

C. 作者要朝着路的尽头走是因为翼沙要求他8分钟之内送雨衣给他

D. 以上都对或者都错

8、  简要谈谈,要是作者逃走会有什么意义?

9、  纵观全文,谈谈标题“雨夜”中“雨”的含义

10、   简要归纳划线句所在段落的段意,并简析这个句子在结构上的作用

11、   结合全文,谈谈“我”在这个雨夜到底该不该穿雨衣
12、请以“晚”为题目,写一篇不少于800字的议论文或记叙文

2010年7月24日星期六

三十年

     今天考完从逸夫楼车库里钻出来,就看到80届的同学们(希望可以这么说)聚在一起拍照,这是多么令人感动啊。

     三十年前,他们也许正和我们一样在教室里接受着考试的洗礼,或者一边听广播讲话一边骂天骂地。而今却大都已到不惑之年,既是人生事业的高峰,同时一只脚也迈进了老年的大门。看着他们仍然意气风发的样子,我觉得十分高兴。30年前能够聚在一起,这本来就是一种缘分,一种天大的巧合;三十年后能再一次回到校园,再一次欢声笑语,不能不说是感动。

     三十年可以改变很多,物是人非沧海桑田,从黄毛丫头到知性女性,从淘气男孩到成熟男人。时间带给我们太多改变。也许三十年前,你是笑傲群雄的年级第一,抑或你是经常被老师叫去谈话的垫底,三十年过去一切都会改变。也许你会是叱咤风云的商业领袖、或者为自由奋斗的战士、或者依旧碌碌无为,你会高兴,自豪或是沮丧。其实我们要做的很简单,做好现在,其实也权当为三十年后的再聚首留点谈资吧。

     在一中五年,听过大大小小各种领导讲废话,唯独有两次我不会觉得是废话,相反会影响我一生。一次是09年开团代会时赵校长的一席话。他说,我们现在要努力做班上的领队人物,将来要做一个行业的领军人物,在以后要努力做一个领袖人物,而且为了做领袖人物要不怕付出应有的代价。这是我第一次听到领导语重心长的给学生讲未来和理想,而不是“就是选择严格要求”的一大堆恶心废话。我想,赵校长的话里凝聚了一位长者的期许,从此我对他的态度完全的转变了。

     还有一次,是黄老师在班会上的讲话。他说,期望大家做勤奋向上的人,期望大家做脱离低级趣味的人,期望大家做一个有尊严的人。这不是玩笑,更不是废话。我觉得这里头大概包含了很深的意味,值得我去理解。

     讲这两个经历我并不想说明太多。其实,不管现在你有多恨身边的人,亦或是有多爱身边的人,三十年,也许多多少少会有变化。记住你身边的人吧,记住他们的言行,这会给你一生的感动的美好。

     三十年。三十年后,我们在哪里?你在哪里?

 

                                                                       七月二十四日

                                                                      庚寅年六月十三     

2010年7月9日星期五

写给高二

     我不料,高二以这样的方式结束。多了浮躁与不安,少了冷静与不舍。想来星期一到校,班牌就要换成“高三9班"了吧。我是带着不舍的心情过完今天的。有些人有些事,过了今天也许这一生就难得再来一次了。
     这一年,经历了许多,懂得了更多。先是选择了理科,后来又拒绝了爸爸为我换班的建议,再后来放弃了出国读大学的想法。“不犹豫,不后悔”,我对这些选择没有任何怨言,没有一丝后悔。纵使现在想来我也许错了,但是又能如何呢?改变已来不及,我只能继续前进。
     我很不幸却又很幸运地来到了九班。恕我直言,我从来不觉得九班是一个非常优秀的班级。比我初中和高一所在的班级要差远了。学习成绩不怎么样,常规不怎么样,体育也不怎么样。但是,在九班的两年也许将是我人生中记忆最深刻的两年。对一个东西的爱就是这样,你大可允许自己对它破口大骂,却容不得其他人对它有半点指责。我之于九班就是这样。
     高二是一个关键时期,高中阶段的大部分知识都是在高二学完的。所以注定生活的繁忙和辛苦。我只能说自己很平庸,不会有初中和高一的光环照耀自己。别人都说我一个“文科天才”读了理科实在可惜,但我从未说过自己文科好。我选择了理科,我会做好的。
     很幸运地碰上了各位可爱的九班同学。其中一部分,能力远在我之上,是我学习的榜样的动力;还有那些爱笑爱玩爱策的,给了我巨大的慰藉和幸福。你们是我一生的财富,我的记忆里只会留下你们的好,那些曾经的矛盾、误会和冲突就让它沉在心底吧。
     一年的时间不长。高一到高二就这样过完了,从高二到毕业也将是一个如梭的过程,希望我们能在一起努力!
     最后是感谢:
     感谢Stone(康雨轩),我想我们今后会走不同的道路,但是不管怎样,我盼望我们在EiSo一起并肩工作的那一天!
     感谢Turbo(吴量)、珈良、琳琳(陈格炜),和你们在一起的时光总是很快乐,总有说不完的话。
     感谢陈淼权、张星临、谭梓程、蔡天培、叶泽立、肖国程吗,很高兴能与你们为伍!
     感谢班长(张乐)、Miacheal(赖以立)、举哥(陈举),在国外要多保重!
     感谢所有九班同学。
     感谢张万敏、何世福、金异飞,如果没有你们的文科课,我的人生将留下遗憾。
     感谢黄凯高、成特立、邬丹、彭勇、熊娟、宋建平、石春艳、王先华、罗月恒、陈建新、杨稳,不管对你们有多大的意见争议,你们永远是我的恩师,我毕生感激不尽。
     感谢所有教过我的老师。
     感谢爸爸妈妈,爷爷奶奶的爱。
     感谢我自己。

     我孤独的踏入高二,然后孤独的离开。高二,告辞了!

                                                                七月五日
                                                           庚寅年五月廿四

2010年7月3日星期六

向右看齐,我无条件地服从你

     一阵催人的无聊的音乐过后,学生们无奈的站起身,然后向操场走去。然后,他们站成一列一列,等待他们的将是那一声声“立正,稍息,向右看齐——”的口令声。于是,他们将头转过,又将头转回,日复一日不曾停歇。
     这是在中国校园里再平常不过的一幕,没有人会质疑它的的合理性。但在我看来,这是无聊而没有意义的。教育者们总是寄希望于能够在短时间内培养学生的能力和精神。比如说做操排队列,他们希望通过这来提高学生的纪律性,培养学生的整齐划一。
     但这是很难的。首先,文化与教育对人的影响应当是潜移默化的,而不是通过一两次的训话和排队列就能使人有所改变,特别是对于一个群体来说。今天立正稍息向右看齐,队伍整齐了,明天又是一盘散沙,于是就又来立正稍息向右看齐,用他们不喜欢的方式来进行控制自然得不到好效果。至于说我们的教育者沾沾自喜道今天的队伍有进步,那不过是阿Q式的精神胜利法罢了。
     我们又是特别喜欢自欺,尤其在教育这方面。我们希望通过一两次考试就培养学生的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情感态度等等,然后再向社会说,你看我们的教育多么成功,某某试卷的某某题有体现了人文关怀,注重了能力培养。对于此,我只能笑而不语,是不是真正培养了学生的能力,是不是真正体现了人文关怀我不知道,我只看到,“问题少年”依旧泛滥,自杀、离家出走依旧猖獗。自欺的结局是欺人,继而贻误整个民族。就好像一个乞丐对一群乞丐说自己其实是百万富翁,一群乞丐信以为真,然后这一群乞丐来到富人的会所。等待他们的会是什么呢?驱逐、嘲笑还是施舍?我们的教育究竟怎样,我们的考试能否帮助我们树立正确的思想观念,其实大家都早已彼此心照不宣了。
     我也不赞同学生要服从命令这一说法。学生不是军人,学生更不是囚徒。人格的独立和思想的自由对于学术来说非常重要。而这一基础应当是行为的相对自由。因为没有站好队或者做操不够标准就将其留下进行所谓的“加强练习”是不合理的。教育者希图用这种方式让不听话的学生听话,让他服从自己,让他下次不犯。但是这一定奏效吗?未必吧。
     中国教育现行最大的问题之一就是学术的行政化。行政化带来的是等级化,带来的是铜臭和官味儿。这就容易让师生之间产生距离感和隔阂。自然,原本学生对老师是敬畏就会渐渐演化为一种惧怕。过分强调服从是无法达到教育的目的的。老师与学生,学校环境自然应当是平等、自由、融洽的。教育者如果不能激发学生们的梦想至少也应教会他们公平和正义。而如今真正倾听学生心声的老师不多,有的,甚至不堪作为道德的榜样。
     然而现实是残酷的。中国的人口国情决定了必须要用强势,必须要强调服从。否则,不同人又不同的思想,有不同的行为,长此以往,必将影响社会稳定。尤其是对于血气方刚的青年学生,尽量做到统一,尽量限制一点自由,在中国也不是什么坏事,虽然——
     主席台上又响起了那震耳欲聋的命令:“向右看齐!——”于是,我只好又一次把自己的头颅转向那朦胧的东方。
 
                                                   六月二十七日
                                                 庚寅年五月十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