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1年2月26日星期六
2011年2月19日
2月26日在百日誓师大会上的演讲
兔子带着枪伤成功地逃生回家,它的兄弟们都围过来惊讶地问:“那只猎狗很凶呀,你又带了枪伤,是怎么甩掉他的呢?”
兔子说:“那只狗只是努力而已,我却是竭尽全力呀!它没追上我,最多挨它主人的一顿骂,可我就没命了!”
谁没有过装B的青春
最近发生了好多事,不大不小,但是难得这么多年以来又一次情绪失控,乏力失眠吃不下饭。不过好在我在短时间里又调整了回来,只是过去的以及过去的自己再也找不回来了。
我自私地又给自己放了一天班的假,是我实在做不进题也读不进教科书。于是我又翻箱倒柜地找出以前的一些东西来。我找到了初中时写作的那个本子,黄颜色的封面,上面印有两只小老鼠的那本。想来这也只有Stone打开看过吧。本子里写了《ES之路》《666的游戏》还有未完成的《第五类接触》,不过现在看来,当年那些所谓的小说、传记未免太过幼稚而滑稽。就像我们的青春一样,总是在幼稚、彷徨、困惑中度过,若干年之后再看也就只剩下感慨和无奈了。
记得刘骐老师曾告诉我们这样的一句话:”我不知道有些人到底在想些什么?”这句话貌似在责备人,然而他说并非如此。这里头真可以包含太多的感慨。他叫我们三年以后再想想这句话,十年以后再想想,而十年以后再想想,得出的结论会完全不同。而现在,差不多三年过去了,我竟真的产生了与三年前完全不同的感受。
刚刚又把全班同学在2010年12月4日时写的目标纸条拿出来看了一遍,这一次我想上一次看那样,看着看着就眼眶湿润,而是带着笑容看完的。也许,不哭就是一次成长。同学们的目标风格迥异,五花八门。有现实的,愿求买房买车,过上富裕的生活;有平凡的,她愿生活平实,却充满精彩;还有格言的型的,她说只要没到世界末日,一切就还有希望,等等。十年后,大家又会收到这些当年的豪言壮语,不知那时的我们身在何方,身边又是怎样的一幅图景?
高中三年以来,我没有少被喊做文艺青年的,尽管我多次表示不喜欢这个称号,但是时间久了,也就慢慢习惯了,至少现在也算是个伪文青吧。呼!文青虽好,只是就连我妈妈也说,你要大方一点,多说点话啊,以后怎么找得到老婆咯!我哑然一笑,顿时语塞。每个人都选择了不同的青春,有的驰骋赛场,有的酒伴烟绕,还有的偏爱上了帆布鞋加格衬衣。只愿旁人的言语别玷污了这些每个人都会有过的青春符号,而我们也不要后悔于自己的青春。
若干年后,我再看到现在的这些文字,我想我也会大喊一声:我勒个去,这些也是我写的吗?!嘿!可是毕竟,谁没有过装B的青春呢?
二月二十日
辛卯年正月十八
2011年2月15日星期二
不做愚蠢鸟,愿做聪明兔
小鸟还在笼子里叽叽喳喳地叫着,遥望着湛蓝的天空,梦想着有一天能重获自由,遨游蓝天。可惜他却不知道笼子已经坏了,一根冰冷的铁棒已经屈服地倒下。也许他认为自己永远做不到吧,靠自己的力量又怎么可以与强大的人类抗衡呢?于是他终于把自己囚禁起来,把自由变成了永远的奢望。
我不禁想到了几年前家里养的兔子。兔子云者,向来在人们眼中就是只会不停地运动自己的牙齿,一天大部分时间都用来啮噬东西。一天我呆坐在笼子边,索性将笼子门打开。没想到兔子竟立马停下吃食,抬起头看了看我,然后四处嗅嗅。他看到了打开的笼门,于是先伸出脑袋向外探了探,然后勇敢的朝外面伸出了前肢,最后算是完完全全彻彻底底地出了笼子,重获自由。
想到这里,我不禁笑了一笑。兔子以为自己做得到,结果却倒是真的做到了。我是不是改欢喜自家的兔子比那只小鸟聪明得多呢?
谁都想做聪明人,那聪明人自然愿意向我家的那只聪明兔学习。可是,现实生活里,愚蠢鸟可比聪明兔多多了。许多人都生活在一个坏掉的笼子里,纵使自己渴望自由与正义,公平与幸福,但却渐渐在时光的流逝里消磨掉了意志,在看似强大的对手面前把曾经的“做得到”转为了“做不到”,表面韬光养晦实则却是苟且偷生,把自己禁锢起来。
不过还是有正面例子的,这多见于外国电影中。电影《肖申克的救赎》中,主角安迪不甘于自己被冤枉而关进监狱,于是便计划用一把小土锹在监狱墙上挖一条“越狱”隧道,从而使自己重获新生。电影至今仍然名列世界各类电影排行榜榜首,这就源于电影对希望,对命运,对个人能力的深度挖掘和探讨。影片开始,谁都会认为开凿这样的一条隧道简直是无稽之谈。但安迪最终做到了。世人都以为他做不到,他却以为自己能做到。于是,电影中的安迪最后在自由的天空下驰骋,而世人却被永远禁锢在笼子里,无限怅惘。
我很高兴地看到埃及人民在总统下台后在开罗解放广场上狂欢,也很愉快地看到自己国家的人民为明星八卦,算命赚钱而幸福着。也许,不同的文化对于幸福的定义不同,然而有一点是肯定的,那就是被禁锢一定得不到想要的幸福。
我愿做一只聪明兔,我想我能够做到,因为笼子已坏,门已大开。
二月十四日
辛卯年正月十二
2011年2月11日星期五
仓央嘉措情歌简要赏析
一
首先来看一首诗:
你见,或者不见我,我就在那里,不悲不喜;
你念,或者不念我,情就在那里,不来不去;
你爱,或者不爱我,爱就在那里,不增不减;
你跟,或者不跟我,我的手就在你手里,不舍不弃;
来我的怀里,或者,让我住进你的心里,默然相爱,寂静欢喜。
伴随着2010年末的电影《非诚勿扰2》热映,和芒果台电视剧《宫》的热播,一位曾经的雪域高原的政教领袖仓央嘉措被越来越多的人所熟悉。这是诗也同样如此,火遍了大江南北,成为仓央嘉措情歌的代表。只是,美的东西总是会留下许多美丽的误会。正如当年纳兰性德的“人生若只如初见”被误读一样,《见与不见》诗也根本就是一个误读,甚至比误读纳兰性德更严重,因为仓央嘉措根本就没有写过这样的一首诗。然而,这对于作者和一部分读者来说,都是不可接受的。仓央嘉措会在极乐世界苦笑不得,而疯狂的粉丝们也会为这个错误而不服气。
不过,阅读毕竟和严谨的治学不一样。在很多人眼里,尽管这首诗是不是仓央嘉措所写,但只因真的爱与喜欢,在他们心里这就是仓央嘉措所写。这就是一种因爱生信的力量。而在西藏,仓央嘉措就是一个传奇,以至于几乎所有的情歌都会归于他的名下。
要了解仓央嘉措情歌,了解仓央嘉措情歌的抒情艺术,我们首先还是要对仓央嘉措的生平有简要的了解。
仓央嘉措是历代达赖喇嘛中最富传奇的人物(1683年3月1日-1706年11月15日,双鱼座)。1682年2月25日,五世达赖喇嘛罗桑嘉措在布达拉宫与世长辞。五世达赖的亲信弟子桑结嘉措,为了继续利用达赖的权威掌管格鲁派事务,密不发丧,欺骗了广大僧侣大众和康熙皇帝,时间之长达15年之久。1696年,康熙帝在平定准噶尔的叛乱中,偶然得知五世达赖已死多年,十分愤怒,并致书严厉责问桑结嘉措。桑结嘉措一方面向康熙承认错误,一面派人寻了一个15岁的少年作为五世达赖的转世灵童。这个15岁的少年,便是西藏历史上有名的浪漫诗人,闻名一世的六世达赖喇嘛仓央嘉措。
1697年,仓央嘉措被选定为五世达赖的“转世灵童”,是年9月,自藏南迎到拉萨,途经朗卡子县时,以五世班禅罗桑益喜为师,剃发受沙弥戒,取法名罗桑仁钦仓央嘉措。同年10月25日,于拉萨布达拉宫举行坐床典礼,成为六世达赖喇嘛。六世达赖仓央嘉措虽然身居西藏政教首领的地位,却不能掌握政教大权。实际上,只不过是桑结嘉措找来应付康熙皇帝的傀儡。
此时的西藏,政局动荡。1701年,固始汗的曾孙拉藏汗(蒙古族人)继承汗位,与第巴(可以理解为宰相)桑结嘉措的矛盾日益尖锐。1705年,桑结嘉措买通汗府内侍,向拉藏汗饮食中下毒,被拉藏汗发觉,双方爆发了战争,藏军战败,桑结嘉措被处死。事变发生后,拉藏汗向康熙帝报告桑结嘉措“谋反”事件,并奏称六世达赖仓央嘉措不守清规,是假达赖,请予“废立”。康熙帝准奏,决定将仓央嘉措解送北京予以废黜。1706年,仓央嘉措在押解途中,行至青海湖滨时去世,时年24岁。
传说第六世达赖经常到拉萨的酒家游荡,并写作许多浪漫情歌。这些说法,并不确实。唯一可以确认的,是仓央嘉措写了很多诗歌。后世翻译的人,通常都认为这些诗歌是“情诗”,还有部分观点说仓央嘉措是在反抗那些清规戒律。不论是哪种观点,恐怕都有所缺漏。仓央嘉措是佛教修行高僧的转世者,他所写的诗歌,藏文含义是“金刚道歌”(指佛教修行的诗歌)而非情歌。诗歌里之所以大量出现女性代词,简单的来说,有些诗歌里的女性,指的是仓央嘉措自己的上师。另一方面,参考当时的政治环境,是非常恶劣的。仓央嘉措的上师是桑结嘉措,也是当时的摄政王,与当时的清朝皇帝,蒙古贵族,以及藏王,矛盾错综复杂。
如果读者能够接触到更多的有关仓央嘉措的资料,那么我们就会认识到,作为西藏最重要的宗教领袖,仓央嘉措并不是如我们想象的的那般养尊处优。他的荣华富贵是建立在自由被禁锢的前提下的,或许达赖喇嘛的身份根本不适合他,然而命运本是如此,他只能尽自己的所能做一点点的抗争。
二
不过,仓央嘉措的传奇故事并不是本文所要讨论的重点。在了解了一点点背景知识后,我们可以来对仓央嘉措的情歌做一点赏析了。
仓央嘉措情歌不同于汉地诗歌,所以我们一定程度上不能带着汉地的审美观点来看待仓央嘉措情歌。最早将仓央嘉措的诗歌介绍到汉地的是藏学家于道泉先生,1930年,《第六世达赖喇嘛仓央嘉措情歌》出版了。书中包含66节62首仓央嘉措情歌,在翻译上尽量做到了“信”的标准。比如:
我默想喇嘛的脸儿,心中却不能显现;
我不想爱人的脸儿,心中却清楚地看见。
又比如:
终身伴侣啊,我一想到你,若没有信义和羞耻,头髻上带的松石,是不会说话的啊!
我们可以这样粗暴的理解,仓央嘉措的情歌,我们读于道泉的译本,大都都是会觉得比较别扭和拗口的,这跟作者的直接抒情和译者的尊重原著有关。这种晦涩和拗口对于仓央嘉措情歌在汉地的传播起到了一定程度的阻碍作用,于是之后又分别有了刘希武的五言绝句译本和曾缄的七言绝句译本。这使得我们读来更加顺口和舒服,但是这样却又破坏了情歌本来的淳朴与自然。比如:
野渡舟无知,马头犹向后。
独彼负心人,不我一回首。
情到浓时起致辞,可能长作玉交枝。
除非死后当分散,不遣生前有别离。
在仓央嘉措情歌里,有一首格外出名:
曾虑多情损梵行,入山又恐别倾城。
世间安得双全法,不负如来不负卿。
这是出自于曾缄的七言绝句译本,然而在于道泉的译本中诗歌是这样的:
若要随彼女的心意,今生与佛法的缘分断绝了;
若要往空寂的山岭间去云游,就把彼女的心愿违背了。
我们已经知道,于先生的译本是比较忠于原著的。所以在曾缄的翻译中,除了前两句是对原文的翻译,后面两句就完全是自由发挥了。不过,这样的发挥却是成功的,成千上万的人们从此爱上了仓央嘉措这样一位传奇的诗人,在他的故事里久久不能自拔。
三
仓央嘉措情歌无论是热情奔放还是冷静缠绵的,都蕴藏着一种拆解不开的深情。这种特殊的情感,有的是对佛祖的赞美,有的是对政治的逃避和对自由的追求,有的是于己可以但于身份不行的爱情。
作为一位活佛,仓央嘉措身上是不可能有爱情的。但这也许也是他最大的遗憾。所以,他才会在十八岁受比丘戒时依然拒绝师傅的受戒而请求还俗。他跟正常人一样,渴望在青藏高原上自由地追逐,渴望和心爱的人一起生活放牧。可他却又是特殊的,他是达赖喇嘛,是众生信仰的王,他的身份成了他一生永远无法突破的镣铐。
仓央嘉措情歌多用比兴,用语明白毫无拖沓。明明白白的话中,情感却仿佛岩浆在地底下涌动,力量足以冲破岩石,而表面确实平静的。这就来源于他深刻的佛学修养和智慧。所以,如果说仓央嘉措风流浪荡是不太合适的,我们汉人这样形容一个雪域高原的王者本来也是对文化的不尊重。
而正因为爱情是仓央嘉措在他有限的权力范围内能找到的唯一的“丛林”。在与世隔绝的布达拉宫学习的日子里,诗歌点亮了他心里的灯,激发了他内心的热情,而爱情便成了他最美好的幻想,于是他用爱情用情歌来对抗这个把他禁锢的世界。在信徒们眼里只是“迷失菩提”,所以无论他如何的对抗也逃脱不了他身上的命运枷锁。
我不知道用怎样的词语评价仓央嘉措情歌中的感情。一切汉地的正式的非正式的词汇早已不适合于他。什么愤懑什么忧愤什么羁旅什么悲凉,在他的诗歌中统统找不到确切的认证。读他的诗,就好像和雪域高原的湛蓝的天空对话,对美丽的希望与心中的爱的呼喊。若是凡人,他必是世间最美的情郎。只可惜他不是,这就平添无奈的苍白与无力。
四
获取政治权力,或许真是藏传佛教的一个“方便法门”。只是仓央嘉措独立的性格使他不愿意受制于任何权力,不甘于任何人的摆布与控制。所以,在一切的努力之后,他选择了叛逆,一个今天在我们少年眼中随手即来的行为。
诸神把世界托付给了他,他却只想要回他自己。——仓央嘉措,虽为达赖喇嘛、转世活佛,却终究没有逃离权力倾轧的漩涡。我不敢对他有更多的分析,在对一种文化没有深入了解的前提下,我的解读只会成为对他们的侮辱和不敬。
只是喜欢就好。但愿我们俗人的俗世观点没有把雪域高原最真的美污染。
二月十一日
辛卯年正月初九
参考资料:
1、苏缨、毛晓雯《仓央嘉措传与诗全集》
2、http://baike.baidu.com/view/49877.htm#5
3、http://zh.wikipedia.org/zh/%E4%BB%93%E5%A4%AE%E5%98%89%E6%8E%AA