页面

2012年8月19日星期日

2012年8月19日

   朋友下午发来一条短信,手机的振动把我从午睡的美梦中弄醒,他告诉我路经五一大道看到反日游行的大队伍了,正浩浩荡荡往平和堂走去。我叫朋友帮我拍拍照,让我这个没见过游行也没参与过游行的也能见见世面。遂坐起来打开电脑,刷新人人和微博,果然关于游行的信息和照片已经开始陆陆续续占据我的电脑屏幕了。
   关于游行,迄今为止我脑海中最有印象的有三次。第一次是1999年的反美游行,那个时候我年纪还小,认识不多,记忆也很模糊,但是砸了车砸了店的这个印象还是蛮深刻的;第二次是日本扣押中国船长以后我的母校学生搞的一次游行,据了解其中多少有点游戏的意味,不过没砸车也没砸店,能够一下午不上课,倒也很好;第三次就是今天这一次,本来想去围观,只可惜我怕热,所以只好躲在空调房里翻翻微博,看看笑话了。
   因为历史原因,我们最跟日本人过不去,到目前能够发生在中国的游行里大部分都是因为日本人挑起了我们的敏感神经,考究起来这个传统恐怕要追溯到光荣的五四运动。游行从来就不是什么坏事,爱国游行就更加不是坏事。世界各个国家也时不时能见到反对某个国家而举行的游行。然而中国的爱国游行却有个特点,就是一部分人喜欢一边游行一边进行一些附加活动,比如掀个车砸个店什么的,仿佛这样更能突显内心的爱国热情,其实却是他们的骨子里总有一股子破坏欲。
   可以说,这种破坏欲有其固有的历史渊源,也是民族思想里的一种糟粕。中国的历史辉煌,但从一定程度上来说辉煌却是建立在破坏之上。历史上每一次改朝换代的背后都是百姓沉默的爆发,然而历朝历代的起义者都习惯于在胜利之后将前朝的珠宝美女据为己有,将昔日的宫殿楼宇毁成废墟,于是历史成了可笑的循环,多少金银珠宝垒成高台,就又有多少精美的建筑屋宇成为废墟。
   所以说,即使“理性爱国”的口号喊了这么多年,砸车砸店依旧出现并不奇怪,在一些人看来这是征服,是强力,更是所谓的一种态度。每当出现爱国游行,网上舆论总是出现两种鲜明的、对立的观点,一种是振臂高呼爱国的,一种痛斥爱国者脑残的,而且往往是痛斥一方更占上风。中华民族精神之魂的爱国主义在这个时代真的失去存在的道理了吗?
   如果是三年以前,我肯定会二话不说投入到游行的大军中,而今日,我却更愿意宁静地坐在家中耐心地读完一本书、认真地背完一页单词或者翻看互联网关注唐慧案、想想周克华案背后的犯罪心理。天下所有的大事都是由你我之间的小事所构成,这个国家所有未来都是有你我的理想而构成,爱国是走上街头,也是踏实地做好身边的小事。你或者会说这是一种懦弱,然而儒雅的懦弱却要比盲目的激进好很多倍,爱国主义的表达靠的是言事实说道理,而不是占据道德制高点去侵犯他人的私权。
   在我所创的《样范》里有两个栏目,一个叫”少谈政治,多策妹子“,另一个叫”少看韩剧,多策伢子“,有人问为什么要设置这两个不严肃的栏目呢?我一直相信,最深沉的道理往往蕴藏在最平凡的嬉笑怒骂之中,最伟大的国家往往依托在百姓最鲜活的生活之中。最鲜活的生活,是我们策妹子策伢子的心生喜悦与含蓄,是我们楼下卖菜大妈为生存的浑身解数,是亲身参与一次选举,是站在黄土地上对古城墙的凝望与呐喊。这何尝不是爱国?我们能争取为外患走上街头的权利,何尝不可争取为内忧而走上街头的权利?我们的呼喊能让母亲唐慧释放,何尝不可取争取劳教制度的废除?
          夜幕降临,我喜爱夜晚,它能让人沉静,它能让人安宁。未来,我们都要多学会一些思考,多学会一些判断,多学会一些反省。这不是一个最坏的时代。

                          八月十九日
                       壬辰年七月初三
   

2012年8月16日星期四

说秋


    每每到了立秋这个节气,就会感觉炎炎的夏天即将过去,然而这个节气未免给现代人开了一个不小的玩笑。我们对立秋是没有什么感觉的,对于南方这座江边之城来说,立秋只是立夏的延续,凶猛的高温还会在城市身边盘桓好久。
   郁达夫在《故都的秋》里感叹南国的秋“色彩不浓,回味不永”,而我觉得南国的秋自是有他自己的一番韵味。大自然总是很有意思,进入秋天以后,天色一天天地灰沉下来,哪怕是大白天,也总感觉太阳被云层和雾霾压得抬不起头,不敢露出真容笑一笑,直到秋的使命完成,万物进入冬的模式,那就是完完全全寂寥而肃杀了。有人说,南楚之地的长沙是没有春和秋的概念的,往往是哪天太阳一出,气温就直上30度,亦或者哪天大雨一下,就冷得让人哆嗦。其实春是有的,秋也是有的。秋的伟大在于,你走在路上,风里带着凉意,便知是夏的离去,而什么时候风里带着寒意,便知往后得多加一层衣裳。秋和风这对好基友总是相伴相生,正所谓是“秋风萧瑟天气凉,草木摇落露为霜(刘彻《秋风辞》)”。
       秋天让人忧郁,古人如此,今人亦是如此。这恐怕与所谓的“秋高气爽”有关,这时的天空很蓝,但是总觉得有一层很薄很薄的白雾罩着,就像再伟大的心灵都有那么一点儿薄雾挥之不去。秋天也最让人有小清新范儿,长沙人就把音乐节安排在9月的初秋,聚拢一大批小清新的拥趸,当年独立寒秋的革命青年见不到了,多了的,是属于这个时代的喧嚣、浮躁与梦想。
        有人说,文艺是好事吗?有人答,文艺已死,装逼可耻。然而,要让社会走向多元,理应允许不同的价值观存在,你爱你的忧国忧民,我爱我的长枪短炮,于国于家于己无害,便是存在的意义。这一点就类似于这南国的秋,或许没有明显的季节特征,时而可以秋雨寒彻骨,时而又可以秋燥猛于虎,但都是自然的馈赠,都是万物的规律。
        我爱秋天,小时候印象中的秋天是一定要吃橘子的。那个时候省委大院里有大批大批的橘子树,到了收获季节,就会有人采摘下来,然后我就在家等奶奶买回来吃。橘子都是清一色的大个儿,大部分是金黄色,也有青绿色的。青绿色的难吃,但是实用,放在冰箱里可以除味,放在床底下可以除虫。能够吃的金黄色大橘子往往在很短的时间里被我消灭,我那时对秋的印象除了月饼,便是这橘子。
        中学时代总是不能理解古人对秋的无奈与悲凉。那时的秋是新学期的开始,是可以里面穿自己的衣服,外面罩秋季校服的日子,是教室不用开风扇自然风舒服刚刚好的日子。所以愈发喜爱这南国之秋,因为秋日里尽是单调的幸福,找不到生活的况味。
        又是一年的秋天,身边的桌子上又能见到橘子,我拿来一个,竟没抓稳,掉在地上独自转溜了好大一圈。

八月十六日
壬辰年六月廿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