页面

2012年8月16日星期四

说秋


    每每到了立秋这个节气,就会感觉炎炎的夏天即将过去,然而这个节气未免给现代人开了一个不小的玩笑。我们对立秋是没有什么感觉的,对于南方这座江边之城来说,立秋只是立夏的延续,凶猛的高温还会在城市身边盘桓好久。
   郁达夫在《故都的秋》里感叹南国的秋“色彩不浓,回味不永”,而我觉得南国的秋自是有他自己的一番韵味。大自然总是很有意思,进入秋天以后,天色一天天地灰沉下来,哪怕是大白天,也总感觉太阳被云层和雾霾压得抬不起头,不敢露出真容笑一笑,直到秋的使命完成,万物进入冬的模式,那就是完完全全寂寥而肃杀了。有人说,南楚之地的长沙是没有春和秋的概念的,往往是哪天太阳一出,气温就直上30度,亦或者哪天大雨一下,就冷得让人哆嗦。其实春是有的,秋也是有的。秋的伟大在于,你走在路上,风里带着凉意,便知是夏的离去,而什么时候风里带着寒意,便知往后得多加一层衣裳。秋和风这对好基友总是相伴相生,正所谓是“秋风萧瑟天气凉,草木摇落露为霜(刘彻《秋风辞》)”。
       秋天让人忧郁,古人如此,今人亦是如此。这恐怕与所谓的“秋高气爽”有关,这时的天空很蓝,但是总觉得有一层很薄很薄的白雾罩着,就像再伟大的心灵都有那么一点儿薄雾挥之不去。秋天也最让人有小清新范儿,长沙人就把音乐节安排在9月的初秋,聚拢一大批小清新的拥趸,当年独立寒秋的革命青年见不到了,多了的,是属于这个时代的喧嚣、浮躁与梦想。
        有人说,文艺是好事吗?有人答,文艺已死,装逼可耻。然而,要让社会走向多元,理应允许不同的价值观存在,你爱你的忧国忧民,我爱我的长枪短炮,于国于家于己无害,便是存在的意义。这一点就类似于这南国的秋,或许没有明显的季节特征,时而可以秋雨寒彻骨,时而又可以秋燥猛于虎,但都是自然的馈赠,都是万物的规律。
        我爱秋天,小时候印象中的秋天是一定要吃橘子的。那个时候省委大院里有大批大批的橘子树,到了收获季节,就会有人采摘下来,然后我就在家等奶奶买回来吃。橘子都是清一色的大个儿,大部分是金黄色,也有青绿色的。青绿色的难吃,但是实用,放在冰箱里可以除味,放在床底下可以除虫。能够吃的金黄色大橘子往往在很短的时间里被我消灭,我那时对秋的印象除了月饼,便是这橘子。
        中学时代总是不能理解古人对秋的无奈与悲凉。那时的秋是新学期的开始,是可以里面穿自己的衣服,外面罩秋季校服的日子,是教室不用开风扇自然风舒服刚刚好的日子。所以愈发喜爱这南国之秋,因为秋日里尽是单调的幸福,找不到生活的况味。
        又是一年的秋天,身边的桌子上又能见到橘子,我拿来一个,竟没抓稳,掉在地上独自转溜了好大一圈。

八月十六日
壬辰年六月廿九

没有评论:

发表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