页面

2011年6月16日星期四

“愤青主义”

”到体制内去“系列文章之二

  这些年来,随着国家经济社会的不断发展,越来越多的社会问题凸现出来,加上科技通讯的进步与世界形势的风云变幻,于是在国内越来越多的青年放下单纯的知识课本走了出来,为各种问题奔走呼号,呐喊发声。其中的一部分尤其激动奋勇,于是被称作“愤青”。由此而产生的独特的社会现象,我就姑且称之为“愤青主义”吧。

   一个国家里,愤青是应该存在而且必须存在的。愤青是国家里最具有青春活力而富有知识文化的一代,是建设国家的中坚力量。正是因为其较高的文化水平,使他们有更多的机会接触世界,感受不同的文化,这就在无形之中推动了社会发展。另外,他们对社会热点问题的关注和参与也比其他人更富有激情与热度,从而加快了社会矛盾的解决。所以,愤青不应该受到一味地指责,相反,他们是国家不可或缺的一股力量。

   然而,正如发展中的中国一样,中国的“愤青主义”也仍旧在不断的发展和完善中。没有熟透就去采摘这颗“愤青主义”的果子,那就只能是苦涩而不成熟的。只有通过艰辛的发育成熟和悉心培育,这颗果子才会甜美,才会是对社会真正有用的“果子”。

   在前段时间,中国和日本发生了钓鱼岛撞船事件,国内一时间躁动起来,许多“愤青”纷纷走上街头表示抗议。和平的示威抗议确实是好,但是这中间我们也看到了许许多多不和谐的景象。有些地方的抗议活动渐渐变成了暴力冲突,许多卖日货的店子被砸,许多日本汽车被损坏。理性的活动变成了野蛮的行径,这是我们都不愿意看到的。示威抗议本是现代民主的产物,但是如果脱离了秩序与规则,那就是不文明不成熟的体现。

   究其原因,还在于参与活动的“愤青”们中的一部分还没有认清事情的本质,他们心中的所谓民主,所谓“愤青主义”只是一个小小的雏形,然而他们却提前采摘了这颗酸涩的果子,其后果只能是被别有用心的人所利用或是背上一个野蛮胡来的骂名。

   要真正培育“愤青主义”,获得这颗充满理性与文明的果子还需要我们“愤青”一代自己好好努力。首先即是应该就事论事,针对问题认真分析与比较。如果我们把对政府的不满意上升为对民族的对文化的仇视,那根本就是一种病态。更重要的是我们要提高自身修养,扩大知识面提高文明意识,愤青之果才会更加饱满鲜亮。

   “愤青主义”也像水果,只有熟透了才能采摘,只有这样,“愤青”才能称为真的“愤青”,呐喊才能成为真正有力的呐喊。

前赴后继

"到体制内去“系列文章之一


   我拖着沉重的书包从学校里出来,便立刻被纷飞的广告单掩盖。广告单上的宣传语是如此的诱人,使我渐渐忘记了迫在眉睫的高考有多难。因为,似乎只要去了这些学校,就一定可以取得好的成绩。

   然而,他们只不过是想从我身上分一杯羹。面对一块处处是利润的大蛋糕,谁不想上去切上一块呢?况且,全国每年都有几百万像我这样的蛋糕,几十年下来足可以赚得盆满钵满了。高考让一代代学子梦想成真,而同时也正因为高考这个巨大的产业存在,也让一代代淘金者前赴后继,发家致富。

   把教育产业化,让它处处披上金钱的外衣,本身就是不好的现象,更会造成病态的社会图景。然而,初级阶段的中国社会的中国人是不会放过任何赚钱的好机会的。从高考辅导书籍这一小门类来看,各式书籍资料早已是卷帙浩繁,由此衍生出一批批所谓的教育研究所,一群群高考转角。他们是否真的在研究教育的本质,探讨中国教育的未来我不知道,不过在想方设法赚钱方面,他们绝对是我的老师。这边书籍阵营已经拿着刀叉向蛋糕冲了过去,那边保健品阵营也挥着旗帜迎头赶上。现在市面上多见各类高考营养品,打着爱与责任的幌子推销,不明真相的我们只好乖乖就范,纵使吃了淀粉加白糖也倒是无悔。

   教育商战中,各色人等前赴后继,其实与体制的深刻原因有关。教育的本质当是获得知识,修身养性,使人获得精神上的充实。但是,功利化的教育却只能使我们与这个目标渐行渐远。教师在讲台上宣扬“只有读好书才能赚大钱”的理念,学生见非高考知识就弃之不理。这只会培养出一代代拼命赚钱的获得物质财富的人,若干年后,他们中的一部分也会继承先贤的脚步,加入到教育产业的大军中来,在大蛋糕上切下自己的一部分。

   幸而有仁人志士看到了当前这样的教育乱象,然而改革的步伐却迟迟不能迈开。其根本就在于我们缺乏有突破利益集团的勇气。长年累月,人们已习惯了这样的教育氛围,学生们也已适应了各色书山各色题海。

   不过我还是坚信改变的那一天到来。只是在这之前,应试教育仍旧扎扎实实,乌合之众还在前赴后继。

2011年6月14日星期二

清水塘

  南方的雨毕竟和别处不同。永远会多几分娇羞和神秘,一下子就可以让整个城市笼罩在水幕之中。几年前曾去到一座北方小城旅游,时逢夏季,赶上一场滂沱大雨,便明显感受到与南方的雨的不同来。那雨中夹着凛冽,一丝一丝刮在手上,叫人感到不适,气温也随着雨很快降下来。在南方呆惯了的我本以为这夏天的雨淋在身上没多大问题,也可权当爽快爽快,却没想到身上却越觉得冷起来,喷嚏打了好几个,于是便找了个小旅馆,在里头躲了好久。

   所以还是喜欢南方的雨,不是说我与北方有隙,毕竟生于斯长于斯,对于身边的一切都充满感情。中国人的心里面总会有乡土情结。以前看到那些海外华人总说热爱祖国什么的,就觉得多少有点矫揉造作,对此不屑一顾。现在却也渐渐觉得还是有几番道理,看到那些电视画面的时候便不再多嘴。

   我在清水塘过了六年,却终归不属于她。近来长沙也下了几场雨,终于又有了几分江南的感觉,下在清水塘的雨一滴一滴地打在路面上,也沁进我的心里。

   若干年前,清水塘只是一个普普通通的居民区。然后不知什么时候在这里有了一所小学,继而又多了一所中学,思想的种子因而得以萌发。不久,文物贩子看上了这块风水宝地,于是安营扎寨,苦心孤诣,终于有了今天的规模。政府也觉得这里不失为一张城市名片,于是往路上铺上几块仿古的麻石,树几块碑,再在路口立上一块“清水塘古玩一条街”的牌子,如此折腾,没想到这里倒真是多了一番风韵。

   但古玩商人机关算尽却没想过成就他们的人有朝一日也可以毁了他们。某日政府大笔一挥,在古玩铺上画上了一个个大大的“拆”字。商人们终于坐不住了,在街上贴横幅喊冤,而好事的长沙人也群情激奋,声援他们。这事闹了一阵子,然后又风平浪静。挖掘机停了下来,街市恢复平静,天空下着灰色的雨。

   据说学校有些老师一辈子就打算在清水塘度过。小学在清水塘,中学在清水塘,大学去河西转一圈,然后又回到原点,苦苦耕耘。这样的故事讲给我们多半是激励我们要有点追求,不要像这些人一样在一个小小的圈子里就此一辈子。“好男儿志在四方”,是的,人活一世确实有该所追求,偏安一隅只会如小小的学鸠不知道天的厚重。然而中国人总是很矛盾,在穷极一生后又希望叶落归根,回到自己开始的地方,颐养天年。我不知道清水塘是不是就是这样一个地方,可以容纳下我千帆过尽后疲惫的身躯,用她的清水荡涤我的心灵,使我看到在原点的我最初的模样。

   然而对于这里,我总是心存愧疚。六年过后,我依旧对她陌生。那些枝桠小巷我从未涉足,那些卖小吃卖文具的小店我也很少光顾,每一次我只是机械地从路的这一端走到那一端,虽想驻足停留,但终归不能如愿。尽管如此,我却仍能感受到清水塘的亲切。

   这种亲切来源于冥冥中的力量,把我和她联系在一起,使我不觉得拘谨。六年来,我早已把自己看作是清水塘的一员,常幻想站在学校的讲台上滔滔不绝,或是在街旁的小店吆喝叫卖。我想,是这里的两所学校让清水塘有了魂,有了魂便有了思想,有了思想便有了文化,而这种文化深深地刻入到每一个人的心里,让我们不感到一点儿害怕。

   所以文化是一个很奇特的东西。对于原来一个外表冰冰冷冷无关紧要的东西,只要能披上文化的外衣就可以瞬间变得价值连城。它给了人无尽的幻想空间和控制力量,你大可因文化而想象,回忆或是做作,没有人管得住你。政治有形而文化无形,有形之物毕竟精力有限,而无形之物却是一股可怕的力量。

   我不知道在清水塘,这种可爱的亲切的文化还能存在多久,但是就算这里断壁残垣,也不能使我们心里的那一点情感黯然褪色。某一天,只要她不经意的打个喷嚏,我们这些争气的不争气的便都会心急如焚,从四面八方仆仆赶来,陪伴在她的左右。

                                                   六月十三日   
                    辛卯年五月十二

人与狗

  入夜,喧闹的校园在一阵急躁的铃声后平静下来。学生们再一次投入到晚自习的战斗中去,外面零星几声欢笑的蝉鸣,待传到教室里就一下子被这沉闷的安静放大了好几倍。

   南方城市只要一入夏就会立刻变得燥热,把人烘烤得像一片片干面包,挤不出一点水来。教室里只剩下四台风扇吱吱地叫着,学生们把头埋在习题集里,他们不敢抬头,只是偶尔传出几声细琐的讨论声。

   教室门突然被闯开,“呵呵呵”带来几声怪异的笑声。迟到的阿冬从外边回到教室。几个学生抬头看了看,然后继续做习题去了。阿冬把手背在后面,用脚反踹了一下门将它重重关上,走着海路旁若无人地回到座位,“呵呵呵”依旧怪异地笑着。

   “诶,你让一下会死啊,妈的,”阿冬随口吐出一句话,原来是在嫌同桌起身慢了,让他回座位遇上困难,“你这个别真的有味妈的”浓重的南方某地方言,混着浓重的泥土味,扑面而来。他似乎和每一个人都有仇,和这个世界有隙,他翘起二郎腿,在位子上吹起口哨来,显得格外刺耳。

   终于,不远处的座位上发出一声明亮的声音:“阿冬,请你保持安静!”原来是小星,作为一班之长,也是该轮到他出场了。

   “怎么了?我讲话关你卵事?!”阿冬把脸一横,嘴唇微微轻蔑式地向上一翘。

   教室里零星的一点喧闹此时突然已下载沉静下来,一部分人将目光投向阿冬,一部分人看着小星,那些目光呆滞而好奇。

   “你讲话声音很大,影响了别人你知不知道?”

   “哼,关你卵事,不得了了这人….”,说到第二个“了”字时,阿冬不由自主地压低了声音,他听到了不远处穿来的高跟鞋的声音。

   学生们看着小星,琢磨他下一步会做什么,小星咽了咽口水,环顾四周。他看到一个人正看着他,那人发现自己的目光正和小星对视后,便又立刻将头一转,把麻木的眼神投向乌黑的窗外去了。

   “请你不要说话!”小星保持最后克制。其他人里爆发出了点笑声,不知是在为谁喝彩。可他们就是不说话。

   “切,随你!”阿冬喊到,随后也把头转向了窗外。

    教室由平静转入了更深的平静。而此时,一条黄狗正从阿冬的窗外缓缓走了过去。

 

                                                       四月三日

                                                     辛卯年三月初一

2011年6月3日星期五

2011年6月3日

       “不是年青的为年老的写记念,而在这三十年中,却使我目睹许多青年的血,层层淤积起来,将我埋得不能呼吸,我只能用这样的笔墨,写几句文章,算是从泥土中挖一个小孔,自己延口残喘,这是怎样的世界呢。夜正长,路也正长,我不如忘却,不说的好罢。但我知道,即使不是我,将来总会有记起他们,再说他们的时候的。”
                                                                                     
                                                                                                 六月三日
                                                                                            辛卯年五月初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