这些年来,随着国家经济社会的不断发展,越来越多的社会问题凸现出来,加上科技通讯的进步与世界形势的风云变幻,于是在国内越来越多的青年放下单纯的知识课本走了出来,为各种问题奔走呼号,呐喊发声。其中的一部分尤其激动奋勇,于是被称作“愤青”。由此而产生的独特的社会现象,我就姑且称之为“愤青主义”吧。
一个国家里,愤青是应该存在而且必须存在的。愤青是国家里最具有青春活力而富有知识文化的一代,是建设国家的中坚力量。正是因为其较高的文化水平,使他们有更多的机会接触世界,感受不同的文化,这就在无形之中推动了社会发展。另外,他们对社会热点问题的关注和参与也比其他人更富有激情与热度,从而加快了社会矛盾的解决。所以,愤青不应该受到一味地指责,相反,他们是国家不可或缺的一股力量。
然而,正如发展中的中国一样,中国的“愤青主义”也仍旧在不断的发展和完善中。没有熟透就去采摘这颗“愤青主义”的果子,那就只能是苦涩而不成熟的。只有通过艰辛的发育成熟和悉心培育,这颗果子才会甜美,才会是对社会真正有用的“果子”。
在前段时间,中国和日本发生了钓鱼岛撞船事件,国内一时间躁动起来,许多“愤青”纷纷走上街头表示抗议。和平的示威抗议确实是好,但是这中间我们也看到了许许多多不和谐的景象。有些地方的抗议活动渐渐变成了暴力冲突,许多卖日货的店子被砸,许多日本汽车被损坏。理性的活动变成了野蛮的行径,这是我们都不愿意看到的。示威抗议本是现代民主的产物,但是如果脱离了秩序与规则,那就是不文明不成熟的体现。
究其原因,还在于参与活动的“愤青”们中的一部分还没有认清事情的本质,他们心中的所谓民主,所谓“愤青主义”只是一个小小的雏形,然而他们却提前采摘了这颗酸涩的果子,其后果只能是被别有用心的人所利用或是背上一个野蛮胡来的骂名。
要真正培育“愤青主义”,获得这颗充满理性与文明的果子还需要我们“愤青”一代自己好好努力。首先即是应该就事论事,针对问题认真分析与比较。如果我们把对政府的不满意上升为对民族的对文化的仇视,那根本就是一种病态。更重要的是我们要提高自身修养,扩大知识面提高文明意识,愤青之果才会更加饱满鲜亮。
“愤青主义”也像水果,只有熟透了才能采摘,只有这样,“愤青”才能称为真的“愤青”,呐喊才能成为真正有力的呐喊。
没有评论:
发表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