页面

2011年7月20日星期三

写给高三


当每个学年结束,我都习惯写一篇文章以作纪念和总结。唯独今年这一篇拖了这么久才写,脑子里浮现出许许多多的场景和值得写下来的画面,让我不知道从何处下笔,又从哪里结束。
     首先要说,祝贺自己即将荣幸地被省内一所说出来可能大多数人都不知道在哪里的大学录取。高考结束以后,曾长久反思过自己的成绩,这确实不是自己想要得到的一个分数。我最要好的一个朋友听到我的成绩后第一句话就是对我说:“你复读吗?”我回复了他说不复读,然后陷入了长久的沉默。我是个愿意走回头路的人,复读对于我来说肯定是一种煎熬,我所选择的就只有向前走,即使前面布满了魑魅魍魉,妖魔鬼怪。
     在很多中国人心中,大学本科在哪里读很大程度上就看出了你个人能力如何。虽然这种先入为主的观念相当片面,但就当下而言,浮躁的我们没有精力去设计一套评价体系去衡量每一个人的综合能力。所以,从这个层次上说,我对自己的成绩还是不甘的。高考改变命运,改变了他们,也改变了我。
     自高二以来,有一个声音长久围绕在我耳边,那就是我为什么不学文科。也有很多人开玩笑说我学了文科肯定拿状元。也许我真有这个实力吧,我也承认那样的选择也许会更好,但是我从来就不后悔于学理科的决定。如果真要我说出个原因一二,我想我会站在一个理科生的角度把文科数落得一干二净,照顾到朋友们的感情,我还是不说吧。高三一年下来,人已经变得相当的功利、老成和体制化了。
     要说高中三年下来有什么遗憾没有,这自然是有的。遗憾之一就是没有把高考的作文写好。前几天一个好友告诉我说刘骐老师曾在他们班读过我的文章,一下子我竟有点受宠若惊的感觉。刘老师是我最尊敬和喜爱的一位老师。在他教育我的十个月里,我的知识得到丰富,在价值观和人生态度上也有转变。初次见面时,他面无表情。起立寒暄过后即知他个性十足。讲课时幽默大方,批评人时又一针见血,严肃认真。做文上,他主张写小事,写身边事,务实不做作;做人上,他鼓励青年人要有朝气,提倡我们该做什么时就做什么,心无旁骛。这些在我以后的学习和为人上都产生了深刻的影响。我时常看到他在办公室静静地看书,或是举着烟在走廊上踱步,每每想上前跟他寒暄一番,却又欲言又止,快步离开。也许,这正是所谓的敬畏吧。
     一年前的今天,正是我高三生活开始的时候。那时候,还在为将到来的晚自习而惶恐不已,还在就新老师的好坏和同学们议论纷纷。戴老师还说,同学们要抓紧时间啊,二百多天真的好快就会过去啊!
     该过去的终究过去了。高三一年从来就是单调为主而七彩作伴的。让我记忆深刻无法忘却的就是每个晚自习的休息十分钟和几个好朋友去科艺楼搞所谓的探险。其实不过是在漆黑的教学楼里玩捉迷藏的游戏,幼稚而无聊。但我们竟也乐此不疲,每个晚上都跑到那里去无聊地疯一把,一直持续到晚自习结束。或许正是高三的单调又唤起了我们一点七彩的童趣吧。
     过完高三也算是人生又进入到一个新的阶段。许多画面仍然常常不经意地从眼前溜过。像刀哥在讲台上发火,戴老师的歌声,王先华的破音还有王海军的政治评论等等。但是不能割舍的总有一天也会要为了更好的而将它渐渐遗忘。现在我开始想象自己的大学生活,希望遇到几个好室友,几个好导师,如此,我也算是欣慰了。
     最后引用一段文字:过去再优美,我们不能住进去;回忆童年可以是一种解压方式,但不可以做逃避现实借口。现在再困难,我们也能闯过去;只要还活着就没有理由逃避现实困难,就要千方百计找到破解难题方法。未来再艰险,我们只能走进去;时刻都在心里认为自己是个优秀的人,始终坚信明天比今天更美好。
     
     然后依旧是感谢名单。
     感谢康雨轩、吴量、向珈良,你们当中有的去了美国TOP50的名校,有的去了211+985,你们是我的榜样也是我最好的朋友;
     感谢汪楚琪、蔡天培、肖国程、谭梓程、叶泽立、陈格炜、唐京龙、李贤哲、潘峰、赵川、邓义全、唐巾尧,高三一整年有各位的陪伴,实在是我的荣幸;
     感谢鸡姐和她的电子词典,还有欧阳银屏、张文隽、任艺艺、周融融,高三能够坐在各位边上,给我增添了不少欢乐;
     感谢胡雪文、戴珍、成特立、王海军、王先华、熊娟、杨稳,没有你们的教诲,就不会有有现在的我;
     感谢蟹爪、饭否、人人,这么说虽然有点打广告的嫌疑,但是没有你们,我的心情将无处发泄;
     感谢爸爸妈妈爷爷奶奶;
     感谢我自己。

                                                                                                                         七月二十日
                                                                                                               辛卯年六月二十

2011年7月18日星期一

脚印


“到体制内去”系列文章之四

       开车去汨罗乡下,路径一条笔直的公路,这路一直从城里延伸至乡村的尽头,仿佛没有终点。
      白花花的路面将天空和汽车照得瓦白瓦白的。车在路上飞驰,所有的田园之景疯狂地倒退,我们昏昏沉沉,一时间都成了半盲人,只看得见路上鲜亮的路标。
       对比以前的老路,如今的大马路已大不一样。没有了以前的泥泞和颠簸,倒是多了几分平坦和踏实。文明的进程也随着这路深入到山村的各个角落,路把一个又一个村牵强地连接在一起,让你还没习惯这处风景便急匆匆地跃入下一道田园中去了。没有太多的参照物,只有一些小虫子撞到车窗玻璃上,留下灰白色的小小圆点,以提醒我们的脚步有多快。
      车子忽的渐渐停下来,爸爸转过头对我说:”车子没油了,我们走路进村吧。“我一边附和一声“好”,一边又咒骂着汽车在关键时刻没了戏。
      从汽车上下来,从旁是一条乡间的土路,没有水泥的覆盖,只是在万千人的踩踏中土层显得格外厚实一些。大雨初歇,泥土还没有完全干透,脚踩在上面还能留下些不深不浅的脚印。
     “这里就是你爷爷成长的地方啊!”爸爸伸了个懒腰说。而我对此却没有任何感觉,爸爸和我一样,都是在城市中长大的。眼下,我们都是都市樊笼里的假释者,对于乡村的幻想,大都只活在祖辈的桌边故事里。
     我和爸爸走在这条路上,彼此没有说话,好像都在寻找些什么。城市的风显然已经深深地影响了这片山村。路边清一色的白色农家别墅,巨大的墙上涂刷着花花绿绿的广告,电线杆纵横交错,远处隐隐显现几缕工厂里的黑烟。
     爸爸说,原来这路边都是各类农家店子,售卖一些草帽、蓑衣一类的物件,如今随着公路的拉通,这些小摊子也就随之销声匿迹了。“不过还好田地、山包还在。”我悻悻地回答他。
     视野里,是一片广阔的农田,秧苗在风中舞动,翻滚出一个个波浪。不知名的鸟儿从我的头上掠过,偶尔也传来几声水牛的低吼。我的目光与他们从容相接,心也随之跃然舞动。各类奇异的树木,各种不知名的花草,都随着玉兰花的香气扑面而来,是我惊异不已。爸爸这时不知从哪里弄来些吃的,说:“给你,这叫法饼。”其实不过大白面加些白糖,多年以前我曾吃过的,早已为这东西在世上绝了迹,现在又吃到,也算是一种美味了。
     不知不觉就快到老屋,姑姑在向我们招手,隐约听到了她的喊声:“伢子们回来咯!”于是,爸爸拖着我向老屋飞奔而去。而我们身后,是城市化深深的车辙,和我们在泥土里留下的浅浅的脚印。

2011年7月9日星期六

流水不腐

“到体制内去”系列文章之三

    一座池塘,如果池水很久得不到更新,久而久之池水便会腐烂发臭,成为一潭死水,失去原有的生机与活力。而大江大河因为时常有上游的来水补充,便能永葆自己的青春活力,奔流数百年。这也就告诫我们,我们的生活不能拘泥于一个小的范围,而是要时刻更新自己的阅历,这样才不会使自己落后。
    只有流动的水才是不会腐败变质的。我们的人生最开始就是一个原点,然后随着我们的成长,由这个点申发出来的园便会越来越大,这也就代表着我们的经历和知识的扩展。然而空间是无限的,再大的圆对于无限的空间来说都是小的。假如我们认为自己的经历和知识已足够了的话,便会永远在自己的这个圆中泥古不化,墨守陈规,走不出一条新的道路。没有外来的补充使自己的这个圆圈扩大,久而久之,自己也会渐渐腐化、变质,失去活力。
    朱熹说,问渠那得清如许,为有源头活水来。就是要让我们不断充实自己,推陈出新,保持自我的新鲜。爱迪生发明灯泡时曾尝试过数百种灯丝材料,但如果他当初总是用同一种材料反复试验,没有新的思维来突破,我想他也不会发明出灯泡。同样的,如果他在发明灯泡后就就此沉沦,他也称不上是伟大的发明家。而事实是他以非凡的创造力和不断更新的灵感发明了一件又一件作品,爱迪生也因此留名青史。
    其实不只是人,流水不腐的道理对于国家来说也意义重大。如果一个国家不懂改革,那么它们就得不到完善;改革了不去探寻新的发展思路,那改革的成果也将难保。温家宝总理在视察深圳特区时就曾说,在经济体制改革的基础上要渐渐探寻政治体制改革,没有政治体制改革的保障,经济改革的成果就将难保。这番话被视为深圳新一轮改革的信号,不但体现了一位领导人的睿智,也给深圳特区以至全中国的发展注入了新的动力和目标。
    个人因为自我的不断完善和知识的更新才会立于不败之地;国家只有在新思想的新方法的推动下才能保持发展的活力。停滞不前必将淘汰,死水不能永生,只有流水才能不腐。